欢迎访问搜优微信小程序

双十一什么星座(双十一的十二星座)

频道:星座 日期: 浏览:1267

夏历十月初一,旧名十月朔,后来又叫烧衣节,俗称“烧鬼袄”。这两天一翻日历,呦呵,这次鬼节居然和双十一撞上了。

一、十月朔与祭祀

双十一什么星座(双十一的十二星座)

十月朔作为节日,可能的来源有四,一是周代年终的蜡祭和腊祭,二是上古庆祝丰收的秋社和立冬的迎冬,三是秦岁首,四是道教的民岁腊,十月朔的习俗应当是这四个节日文化混杂的结果。而以上这四个节日最主要的活动都有祭祀,因此十月朔作为传统节日的发展演变就始终与祭祀有着紧密的联系。

《礼记·月令》中写到十月的时候有“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的说法。十月合于五行中的水,一切应当以静为主,之前的秋收刚刚结束,所以要让农民休息,并祭祀祖先和五祀,这便是周代年终举行的祭祀农业神的蜡祭和祭祀家族神的腊祭。后世蜡祭与腊祭合二为一,祭祀的日子统称为“腊日”。

《礼记·祭法》中有“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月令》中所说的五祀是中霤神、门神、行神、户神、灶神,都是和家庭生活紧密相关的神,不包括《祭法》中提到的司命和泰厉,但后世“十月朔”虽继承了周代“腊祭”的传统,但却常是“祀厉”的。《(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二记载:“冬十月朔,先祭一日,牒告本县城隍,及迎城隍神为之主,仪物着在礼制。”《(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八记载:“厉坛在南昌徳胜门外,立坛于城北,阔二丈五尺,髙一尺六寸,四出陛各三级,坛下南九丈,东西北各五丈,缭以周垣。祭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岁三祭,迎城隍神主。《(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冬十月朔日,主祭于邑厉坛,其水旱祈祷,及官司莅任,应朝考绩,皆特设祭于庙。这是因为事实上无论历法如何变化,历朝历代都会在年终举行腊祭,这也成为了后来夏历十二月的腊日节到腊八节的起源,尤其是“五祀”必须在年终举行,宋代后更是又独立出了一个灶神节,所以“十月朔”便只保留了周代腊祭的“祀先祖”风俗,官方还特别祭祀没有后代的祖先,即“祀厉”。

而说到周代在腊祭之前举行的蜡祭,《礼记·郊特牲》中写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这里提到的“蜡祭”所祭祀的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八位神灵,以发明农业的先啬为主,管理农业的司啬从祭,凡是有功于农业的,无论是人还是禽兽,都会得到报答。参加祭祀时穿的衣服比丧服稍减一等,因为此时自然草木凋零,人们要以哀情为其送终。参加蜡祭的都是农夫,祭祀完毕后要设酒慰劳,之后就不再大兴土木,《月令》中所说的“劳民以休息之”就是这个意思。但由于周代年终的十二月正好是农忙结束的夏历十月,所以当周王朝结束,年终的活动进行时间转移时,它们的祭祀农神和祖先的仪式却并未一同全部转移,而是和十月的另一个有着相似习俗的民间节日“秋社”以及孟冬的迎冬合而为一了。

《礼记·月令》中有“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也就是说宰杀牲口祭祀,向社神即土地神祈求来年的丰收。杨琳认为这个“秋社”的传统由来已久——“《周礼·地官·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贾公彦疏:此云岁时,唯有岁之二时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者,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又《春官·肆师》:社之日,莅卜来岁之稼。贾公彦疏:祭社有二时,谓春祈秋报。既然是卜来岁之稼,则社之日应指秋社,春社祈今岁之稼,未有卜来岁之稼的道理。又《诗·周颂·良耜》序:良耜,秋报社稷也。看来秋社也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有祈有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人们既有足够的财力,又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岂能没有祭社庆贺活动?至于秋社的日期,跟春社一样也是饮食因地而异。”虽然《周礼》和《诗经》中没有指出“秋社”的具体时间,且根据南宋《梦梁录》的记载秋社在夏历八月,但由祭祀社神祈祷来年丰收这点来看,它与《月令》中十月的这个祭祀有着十分一致的活动,更何况庆祝丰收总是和祭祀神灵与祖先紧密相连,而且民间的秋社活动未必各个地方各个朝代十分一致,再加上孟冬之月迎接冬天的活动,这些合而为一也是很有可能的。“农历十月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礼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月,同时也是冬寒乍起的时节。十月,在前人看来是一个既喜且忧的月份。人们在十月节中一面聚餐会饮,欢庆丰年;一面祭祀祖灵,祈请先人的佑护,为渡过寒冬作精神准备。”常建华总结十月朔的风俗时指出了以下几条——南北方共有的送寒衣、暖炉开炉风俗,以及北方地区的涤场欢庆丰收、南方地区的祭祀牛神感谢耕牛,和明清制度化普遍化的祀厉,从这些风俗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蜡祭”、“腊祭”和“秋社”的影子。

而这个节日获得确定的十月初一的日期和“十月朔”这个名称,应当与“秦岁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荆楚岁时记》中有“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未详黍臛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羮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传》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臛,是也。又天气和暖似春,故曰小春。”这是“十月朔”的名称作为节日第一次出现在典籍中,吃黍臛的习俗依稀能看到庆祝丰收的影子。秦朝历法建亥,把初昏时刻北斗星柄指向亥时的月份为正月,也就是夏历的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恢复了夏历,所以“秦岁首”就成了“十月朔”。秦朝虽然短暂,但庆祝新年也还是一件大事,不会对人民的生活一点影响没有。“十月朔”这个日期又正好与周代的“腊祭”、“秋社”相距很近,加之在新年祭祖是不变的习俗,所以将旧有的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动移到岁首来和新年一同庆祝是很合理的事情,虽然后来秦朝灭亡历法改变,但这个节日却固定了下来。

东汉以后,十月一日作为道教的“民岁腊”,也慢慢与原有的“十月朔”融为一体。《赤松子章历》卷二有五帝五腊日的说法:“正月一日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五月五日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七月七日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十月一日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十二月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杞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可以看到,道教的腊日全部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这和“十月朔”原本的节日习俗取得了一致,后世在此日也会进行一些道教活动,并讲述这天发生的的道教传说。《岁时广记》卷三十七总结“十月朔”的习俗有以下几点——朝陵寝、拜墓茔、修斋会、食黍臛、上馎饨、作燋糖、送缣绵、占麻麦、卜米谷、崇道教、请福寿,并记载了这样的一个“获仙药”传说:“钟陵客崔希眞家于郡西,善鼓瑟,工绘事,好修养之术。尝十月朔大雪晨出,见一老父蓑笠避雪门下,希眞异之,请入,旣去蓑笠,见其神色毛骨,知为非常人也。益敬之,遂献汤饼及松花酒,老父曰:花酒无味,野人有物能令其醇美。乃于怀中取药一,凡黄色而坚,以石扣置酒中,顿见甘美。复以数丸相遗。请问老父,笑而不答,希眞入宅于窗隙窥之,见老又于幄前画素上,如有所图,俄忽失之。希眞视幄中,得图焉,有三人二树,一白鹿,一药笈,笔势清絶,似非意所及。希眞后将图幷药诣茅山李涵光天师,曰:此眞人葛洪第三子所画,其药乃千岁松胶也。”由此可见,“十月朔”这个节日也染上了些许的道教色彩。

从宋代开始,“十月朔”节日的活动渐渐以祭祀先祖为主,庆祝丰收的含义渐渐淡化。《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十六有“以十月朔谒告拜文靖墓下,既悲恸。”,《(绍定)吴郡志》吴郡志卷第二有“十月朔,再谒墓,且不贺朔。是日开炉,不问寒燠,皆炽炭。”《舆地纪胜》卷第一有“每岁寒食及十月朔,宗室内人各往朝拜。春秋二仲,太常行园陵。季秋,监察御史检视,太庙之祭以爼豆,景灵宫用牙盘,而天章阁等以常馔用家人之礼云,迄今不改。”到了元明清,开始有将“十月朔”作为鬼节的说法,《(至正)昆山郡志》卷一有“十月朔谒墓,如寒食,不贺朔,谓之鬼节。”《郑氏规范》有“十月朔,子孙须亲展省,妇人不与,近茔竹树不许剪拜,各处庵宇更当葺。治至于作冢制度,已有家礼可法,不必过奢。”《松圆浪淘集》蓬户卷四有《十月朔观人家上冢感怀》诗“宁陵主丘随亭,晓陌骎骎历夜台,荒城四启独徘徊。谁家袨服搴帘岀,几处凝敉掩袂回,天急断砧遥㟁柳。风高双眼故园莱,亦知近泪无干土,未胜长歌望哭哀。”

双十一什么星座(双十一的十二星座)

二、送寒衣

“送寒衣”的活动在中元节和下元节也都有,还叫“烧包袱”,但分布并不十分广泛,也不是这两个节日的主要内容,但“十月朔”则不然。从宋代开始,当“十月朔”渐渐只剩下“祭祀祖先”一种主要活动时,这个节日的中心也慢慢变成了“送寒衣”。

《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三日。《杨文公谈苑》:国朝之制,文武官诸军校在京者,十月旦皆赐衣服,其在外者,赐中冬衣袄。”《东京梦华录》卷九有“九月下旬即卖㝠衣靴鞋席㡌衣,叚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今则五日。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㑹也。”在这个时候,活人和死人都是“送寒衣”的对象,这与“开炉”风俗一起,是一种迎接冬天的行为。而之后,“送寒衣”的对象则变成了只有先祖。

“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说: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行追远之礼甚厚。虽贫富咸称家丰杀而诚敬。”到了明代,这个节日的名称又从“寒衣节”变成了“烧衣节”,名称的变化也反应了这个节日的习俗的减少,这和“十月朔”后来的逐渐消亡不能说是没有关系。《(嘉靖)广平府志》卷十六有“十月朔日送寒衣,率家众徃祭,新䘮者哭,乆者不哭。祭毕即回,与族人同举者破胙,麦熟作面汤墓前浇之,然后食用。”《文章辨体汇选》卷六百三十八有“十月朔再谒墓,谓之烧衣节。”《泾野先生礼问》卷二有“十月朔既夕,如七月望,公荐馄饨新蔬果,祝曰:时届孟冬,霜露既降,实切凄怆,玄孙某谨以蔬果告虔余。同七月望,加寒衣。”《(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十月送寒衣,坊民刻板为男女衣饰五,焚之祖考,曰送寒衣。

清代这个节日仍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焚烧寒衣的地点后来从坟上转移到了家门口。《(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十五有“十月一日鸡鸣焚纸,献馄饨祭先,谓之送寒衣。”《(乾隆)震泽县志》卷六营建二有“十月朔,旧志云名烧衣节,人家祭奠祖考,持斋荐亡至亲,亦祭灵座。或有举扫松浇墓之礼者,今并与昔同。”《清嘉録》卷十有“月朔俗称十月朝,官府又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看无祀。会间有墓祭如寒食者,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或延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十月朝。《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八有“増都中人,民七月祀先,用麻秸尊酒为诚。买纸钱㝠衣,烧化于坟,谓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帝京景物略》卷二详细说明了北京地区的情况,“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帝京岁时纪胜》也提到了五色衣服:“十月朔孟冬时,享宗庙颁宪书,乃国之大典。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晩夕,缄书㝠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而到了如今,大多数地方已经不再保留“十月朔”这个节日,但北京市平谷地区却一直有着在十月初一的头一天晚上“烧鬼袄”的风俗。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买些彩纸,把它们裁剪成棉袄的形状,将小个的套进大个的里面,到家门口或十字路口去焚烧。烧时也有讲究:男人在地上画个十字,把纸袄放在十字中间,等到纸袄燃烧时,从里边拽出几个扔到十字的外边;女人在地上画个圆圈,但是留个门,就是圆圈不画满,等纸袄燃烧时,也是从里边拽出几个扔到圈的外边。无论男女焚烧纸袄,嘴中都要祷念:“老祖宗,少祖宗,天冷了,穿袄吧”等话。名称上,这个节日由“烧衣节”变为“烧鬼袄”,是因为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十月初一之后就该穿棉袄,故有此变化。时间上,由十月初一的晚上变为十月初一的前一天晚上并不是太大的变化,只是因时因地而异。纸张的颜色和形状与历朝历代均无明显区别,但又进一步简化,不再去上坟,只是在家门口“烧鬼袄”就可以了。

“十月朔”这个节日从含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迎接冬天等丰富含义,变为单纯的“烧衣节”,直至今天越来越简单化,只在部分地区有所保存,但其中蕴含的那种朴素的情意,却千年来都未发生改变。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白羊座今日运势查询(狮子座今日运势查询)

十二星座攻受类型图(十二星座攻和受一览表)

怎么计算自己的星座(怎么计算自己的星座?)

农历二月十七是什么星座(1974年农历二月十七是什么星座)

农历七月十四是什么星座(1998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什么星座)

关键词:双十一什么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