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今夏超强高温天气
8月12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42℃,局地可超过42℃。
截至8月13日,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24天发布高温预警。这标志着自6月以来便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多地的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走到了迄今为止的最强阶段。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介绍,今年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将超过2013年的62天,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过程。
超强高温有多强?究竟为何这么热?未来会成为常态吗?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请他们一一进行解读。
一问:今年的南方,到底有多热
这个酷暑,以往不敢想象的40℃,已成为南方地区的“标配”。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智介绍,截至8月13日,上海今年出现40℃以上高温日数共6天,极端最高气温为40.9℃。未来10天,上海市将持续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41℃。
“7月以来,浙江极端气温大部分地区都在39℃~43℃,最高的是三门43.1℃,永嘉42.9℃,青田、云和是42.4℃。三门和永嘉等地均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据浙江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娄小芬介绍,预计未来7天,浙北和浙西部分地区将局部出现43℃酷热天气,或突破极端高温纪录。
重庆的高温也将在7月大范围、高强度的特点上持续发力。据重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罗娟介绍,预计8月13日至22日,重庆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8℃~42℃,局地可达43℃~44℃,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
“目前区域性高温过程还没有超过2013年。”陈丽娟介绍,未来两周,南方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就持续时间而言,今年区域性高温过程将超过2013年的62天,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过程。”
二问:今年夏天这么热,正常吗
“今年七月下旬到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范围大、强度高的高温天气,其产生原因和大气环流异常状况有一定关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解释道,从目前监测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我国南方地区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天空晴朗少云,受白天日照辐射影响近地面加热强烈,因此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
“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偏强,和今年全球海温异常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陈丽娟补充道。
陈涛介绍,未来一段时间,中高纬冷空气较弱,南方热带海洋上也没有明显的热带系统影响我国,所以副热带高压仍将继续控制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将持续发展。“受高温天气影响,我国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气象干旱状态,未来一段时间,这种气象干旱有可能进一步持续或加重。”
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预警时间将持续多久?
陈涛介绍,预计未来两周左右,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将持续高温天气过程。“但高温天气的范围和强度,可能还会有一定变化,所以预警级别会根据天气实况和预报状况进行滚动调整更新。”
针对网上出现的预报是否刻意降低了温度的质疑,陈涛回应:“气温预报和实况分析,主要是依据科学的大气观测数据,并实时动态分析调整,不会刻意把高温往低调整。”
三问:酷热持续,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高温天气对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不利影响,持续高温不利于部分农作物,特别是一些经济林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江南地区的茶树或柑橘、芒果等水果,容易受到高温热害威胁。“针对高温天气,要尽早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补水作业和喷灌降温,尽快清除已经受到热害影响的果实。”陈涛说。
是否会出现夏秋连旱?
陈丽娟表示:“根据我们的分析,后期秋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有可能会出现夏秋连旱。”
在城市中,用电需求激增是持续高温所引发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陈涛提醒:“高温下空调等电器使用频率大幅提高,对能源保供影响较大,相关部门应根据气温预报做好应急预案,保障电力供应。”
对于公众而言,陈涛建议,高温天气期间要尽量减少长时间户外活动,及时补充水分,避免热射病及其他高温易诱发的潜在疾病影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正值暑期,在炎热的天气下,休假在家的学生游水避暑时,一定要注意远离危险水域,防止发生溺亡事故。”陈涛提醒道。
四问:来年夏天,还会这么热吗
“夏季出现高温热浪事件,从气候角度来讲是正常的,但今年夏天高温热浪事件持续的时间、强度,以及影响范围,确实达到一个非常强的水平。”
陈丽娟分析:“今年6月以来我国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有可能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高温事件。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远远不是天气尺度的问题,这背后有深层的气候尺度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可能成为一个新常态。”
陈丽娟介绍,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已经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其中高温热浪的频发多发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类似今年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出现的频率可能会更多。”陈丽娟说,“今年高温出现的时间偏早,预计结束的时间也偏晚,这种‘开始早、结束晚’的特征,以后也会越来越明显。”
(本报记者 崔兴毅)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