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搜优微信小程序

郭如彬星座(十二星座的月份表)

频道:星座 日期: 浏览:1387

略论《三滴血》一剧传承脉络及其它

《三滴血》作者范紫东先生

《三滴血》故事取材于清代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原文不过三百余字,情节甚为简单。范紫东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编成戏剧,经易俗社排演之后,代代相传,至今已近百年。传演过程中,该剧几经修整,并于1960年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其中核心唱段几乎家喻户晓,成为秦腔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本文将通过大量史料,整理出该剧在易俗社的纵向传承情况,并结合该剧在社外及其它剧种的横向流播,试图从以上两方面理清其发展脉络,并略谈剧本修改对于当下舞台演出的实际意义。

一.纵向传承

该剧诞生于易俗社,又由易俗社推向全国,迄今仍为易俗社保留剧目。因此,弄清它在易俗社内的纵向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以下为有资料可查的几次排演情况:

(一)首演

时间:民国七年十月(1918年10月)

导演:陈雨农

主演: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樊增华、路习易、阎振国、崔诏民、苏牖民、刘毓中、王安民、刘佑民、马平民、甘治民、苗济民、赵振华。

郭如彬星座(十二星座的月份表)

关于该剧首演时间,《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1921年刊印)中记为“七年十月”,李约祉先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范紫东先生剧本作序时亦写“此剧成于民国七年”;在《易俗社简明报告书》(1931年刊印)书中则记为民国八年,《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1982年刊印)该社“大事记”延续了这一说法。经查民国期间易俗社演出戏报,民国七年即有该剧演出记录,可以断定前者是准确的。

主演由当时的甲、乙两班担任,即以该社第一期、第二期学生为主,均为易俗社第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据1921年在武汉演出戏报显示,其中由刘箴俗饰演贾莲香,刘迪民饰演李晚春,沈和中饰演李遇春,樊增华、路习易双饰周天佑,阎振国饰演周仁瑞,崔诏民饰演王妈妈,苏牖民饰演晋信书,刘毓中饰演贾连城,王安民饰演贾甄氏,刘佑民饰演李三娘,马平民饰演周仁祥,甘治民饰演周马氏,苗济民饰演阮自用,赵振华饰演阮姑娘。2012年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记录片《百年易俗社》中,有段复原该社演出《三滴血》的画面,里面由刘箴俗饰演李晚春唱“兄弟窗前把书念”一段,是与史实不符的。该纪录片还认为:《三滴血》是在1919年“五四”之后,“为响应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而决定创作出来的,更是无稽之谈。

1921年易俗社演出《三滴血》戏报

(二)第二次排演

时间:民国二十年六月(1931年6月)

导演:陈雨农

主演:范钰华、庄正中、陆三民、雒秉华、张镇华、何相国、雷成国、侯崇华、魏英华、伍庶民、杨问俗、袁乃中。

此次复排于1931年6月24日晚场首演,由当时的乙班担任主要角色,即以该社第八期、第九期学生为主,其中由范钰华饰演贾莲香,庄正中饰演李遇春,陆三民饰演李晚春,雒秉华饰演周天佑,何相国饰演贾连城,雷成国饰演晋信书。这批演员中,后享名者不多,但在当时均为上乘之选。《易俗社简明报告书》中评价范钰华“唱功轻巧,表情真切,演《梨花酒》一折,不亚刘箴俗。”说陆三民“歌声清越……演慷慨激烈戏尤精,能力颇类刘迪民。”而侯崇华“玲珑活泼,演玩笑戏最适宜。”以上三位旦角演员为新班中拔尖人物,合称该社学生中“小三元”。小生方面庄正中为后来著名女小生陈妙华之父,是封至模先生最得意门生,乙班中小生之冠,当时西安剧坛演义务戏他能以小生唱大轴,可见其艺术分量。雒秉华其时兼演须生、小生,后以须生戏《周仁回府》享名,被誉为“活周仁”。雷成国本工须生,兼演丑角,报告书中称他“不让苏牖民”。

1931年易俗社演出《三滴血》戏报

(三)第三次排演

时间: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1937年12月)

导演:田畴易

主演:杨蕴华、邓维民、李梦华、韩润民、魏秀华、庄用中、王允中、米钟华、凌光民、张宗易、张益中、伍庶民。

关于本次排演时间,《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大事记”里记为1938年,经查民国演出戏报,比实际时间晚了一年。1937年因甲、乙两班第二次赴北平演出,社内留田畴易为新班学生排戏。以该社十一期学生为主,又拨入前几期部分学生,形成新的乙班演出。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凌光民起初饰演周马氏一角,不久因杨蕴华嗓败,顶演李晚春,一鸣惊人,后长期与邓维民并挂乙班头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首演阵容里并无樊新民,第二年才由他接演,后成为他的代表剧目。

(四)第四次排演

时间:1950年10月

本次排演因可查资料甚少,导演与主演不详,由当时的甲班演出。

(五)第五次排演

时间:1956年10月

导演:刘建中

主演:张咏华、刘茹慧、王芷华、陈妙华、王保易、王君秋、刘养民、刘棣华、张锦华、李宝珍、全巧民、辛恒民、崔保善。

1956年5月份,将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欲成立西安市青年秦腔实验团,因此本次排演除了易俗社十四期学生以外,还有三意社刘养民、崔保善,尚友社刘茹慧、王君秋、李宝珍等人参与演出。到第二年3月份,因为该团未获批准成立,于是学生各回各社。易俗社又补入郭葆华、惠焜华、惠利华、刘伟民、雷震中、孟小云等人继续演出,并与1957年12月重新加工排练后参加了西安市第二届年终汇报。

1956年易俗社演出《三滴血》戏报

(六)第六次排演

时间:1958年6月

主演:刘毓中、肖若兰、樊新民、陈妙华、宁秀云、全巧民、孟小云、雷震中。

1958年,为准备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甲、乙两班合排该剧,于1958年6月25日晚场首演。一个月后,又加入孟遏云、王永易、杨天易等人再次重排,终于达到新老结合,强强联袂的局面,并与当年7月22日晚场首演。此后,该剧随演出团参与了58年赴京演出、59年国庆献礼演出、59至60年巡回十三省市演出,并于1960年由西安电影制品厂拍摄为戏曲影片,为全国观众所熟知。

1958年易俗社演出《三滴血》戏报

二.横向流播

(一)民国时期秦腔班社排演情况

1936年李约祉为《三滴血》剧本作序时写到:“流传陕甘宁各省,迄今近二十年,表演不辍,深入民间,已成茶前饭后之佳话。”可见该剧在当时已流传甚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易俗社外的排演该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班社。

①新汉社

新汉社原称汉中易俗社,由易俗社第三期学生种玉华、徐正国于1928年所组,又有路习易、孟蔚华、孟光华等多名易俗社出科的学生搭班,因此多演易俗社新编剧目,《三滴血》亦在其内。后随该社走出汉中,到关中、西府、四川一带演出,所演剧目也随之流传开来。

②牖民社

牖民社由冯钦哉将军于1931年所组,以易俗社出科之著名丑角苏牖民为领班。苏牖民为易俗社第一代《三滴血》中晋信书扮演者,该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因此也是该社常演剧目。牖民社于1932年至1936年在西安演出四年多时间,几与易俗社、三意社、正俗社相抗衡,影响深远。

③新声社

新声社由易俗社出科的著名须生刘毓中于1932年所组,刘兼任导演,大量排演易俗社剧目。该社成立后赴宁夏、兰州、天水等地演出多年,是向甘肃、宁夏传播易俗社秦腔贡献最大的班社。《三滴血》能够如李约祉先生所讲“流传陕甘宁各省”,新声社功不可没。

④觉民社

觉民社是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仿易俗社于1935年所组,易俗社出科著名小生沈和中为首任社长,著名旦角王安民为教练。该社培养学生及排演剧目均依易俗社风格,是易俗社剧目在外省演出的大本营。

⑤秦风社

秦风社为易俗社出科的著名旦角王月华于1937年所组,班中又有王安民、苏牖民、路习易等易俗社学生搭入,因此《三滴血》也为该社所排演。

以上班社的排演,扩大了《三滴血》一剧在陕甘宁各地的影响。抗战后,随着易俗弟子遍布西北,该剧便进一步流传到了五省。

1933年牖民社演出《三滴血》戏报

(二)新中国成立后外剧种的移植情况

早在该剧拍成电影之前,已有多剧种移植排演,今有资料可循者略叙如下:

①豫剧

1957年2月,西安民众剧社将其移植成豫剧上演,主演有张凤云、马龄童、巩金玉、张银花、孟春坪、吴春辉等人。当年6月,河南省驻马店市豫剧团来西安演出,所演戏码中《三滴血》赫然在列。无独有偶,同年9月,河南虞城县豫剧实验团来西安也演出了该剧。可见豫剧移植《三滴血》并非限于西安本地剧团,足见其影响之远。

②越剧

1958年,西安市越剧团移植了秦腔《三滴血》,并于当年3月13日在解放剧院首演。

③评剧

天津市评剧院移植排演过该剧,由李福安、筱花玉兰、小鲜灵霞、韩学门等主演,暂未查到排演时间。但据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应早于1959年。因为评剧演出是从周仁瑞“托子”开场的,此处涉及到剧本变革,后边详述。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959年9月,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北京市区属专业戏曲团体观摩演出中,昌平区评剧团演出了《三滴血》一剧。

④楚剧

1959年,武汉市楚剧团移植改编了《三滴血》,剧本唱词大体未动,只将李晚春改为李迎春,贾莲香改为贾桂香,由该团陈敏敏、李合童、邱惠童、周淑莲、关啸彬、郭如彬、沈洪春、杨少华、柳砚阶、吴招娣、邱宝山等主演。

⑤越调

1960年2月,河南商水越调剧团在西安,在胜利剧场演出了《三滴血》一剧。

1960年被拍成电影以后,该剧影响更大,被更多剧种移植,不再赘述。

1957年民众剧社演出(豫剧)《三滴血》戏报

三.剧本变革

《三滴血》一剧最初创作主旨为“破习俗之迷信并戒淫荡”(见《第一次报告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反教条主义,在主题发生变动的背后,是几次较大的剧本修改。

(一)原著剧本

该剧原作曾收录在《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七集)中,全剧三万余字,共分十八回。场次安排依次为“托子”、“收儿”、“劝夫”、“拒兄”、“叙亲”、“误判”、“强亲”、“游山”、“离婚”、“反坐”、“结盟”、“投军”、“惊途”、“遇寇”、“双控”、“误认”、“翻案”、“认亲”。其实从创作主旨就可以看出,该剧除了破滴血认亲这一“习俗”外,还有一点就是“戒淫荡”。这就牵出了原作的另一条主线:贾连城和邻居周马氏私通,并生下牛娃,第三次滴血后周马氏自行招认,牛娃断与贾家。阮自用新婚之夜醉酒,又被李晚春将其妹灌醉,稀里糊涂兄妹发生了苟且之事。阮氏兄妹声名狼藉,落在乞讨之中,在太行山偶遇周、贾两家,便将其妹做了牛娃媳妇。作者就是要告诉世人,诬告他人亲子为野种者,自己的孩子原是野种;诬告他人姐弟乱伦者,自己反成了乱伦之人。

另一条主线是大家熟知的三次滴血,与目前看到不同的是,晋信书的滴血前两次虽然失败,第三次却是蒙对了。正如戏中人物所说:“全当我那两案官司断错了,这一案是周马氏自招的,总没有错。”如此处理显然没有后来改编的精妙,但此情节直接来自《阅微草堂笔记》原文,另一方面也能说明该剧本的变革是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范紫东先生原著剧本手稿

(二)第一次改编

1950年,易俗社演出该剧时冠名《新三滴血》,系由范紫东先生对剧本做了修正,并定义其为“荒谬戏曲”。但由于缺乏资料可查,具体改动内容不得而知。

1950年范紫东先生改编手稿

(三)第二次改编

第二次改编是在1956年,由易俗社集体讨论,谢迈千先生执笔,并于同年由西安市青年秦腔实验团演出。该剧本于1958年由长安书店出版,与原著相比,改动最大的就是删去了贾连城跳墙偷情、阮自用兄妹乱伦情节。此外,原作中有时代感的一些词句,比如:贾莲香称贾连城“爸爸”,李遇春称滴血认亲是晋信书“拿手的事业”等等,都做了修改。

这一版本在易俗社演出时间不长,仅一年多时间,更多细节无从查找。但1958年,陕西省广播电台为孟光华录制了周仁瑞“在陕西经商为生理”一段唱,可以从中窥见与后来演出版本的差异。有意思的是,网上评剧演出该剧的视频,仍然是周仁瑞抱着两个小孩开场,或许要知道当年演出原貌,反而要好好看看其它剧种了。

1958年长安书店出版剧本封面

(三)第三次改编

郭如彬星座(十二星座的月份表)

1958年陕西省成立赴京演出团,易俗社准备的剧目有《三滴血》、《火焰驹》、《京兆画眉》和现代戏《一罐银元》。于是再次加工整理了《三滴血》剧本,仍由谢迈千先生执笔。该剧本于1959年由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7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次最主要的改动是去掉了周仁瑞“托子”、李三娘“收儿”情节,改后的剧本只留“拒兄”、“缔婚”、“误判”、“诈婚”、“朝山”、“错断”、“脱险”、“结盟”、“路遇”、“惊途”、“翻案”、“团圆”十二场,整体与现在演出基本相同。但有个别唱段细节处理上仍有不同,看王定乾先生演出《路遇》就可以发现,在老生滚白以后还有四句唱:“日暮途穷时运蹇,前瞻后顾两茫然。骨肉分离如蓬转,白发朱颜各一天。”如此种种,目前的演出本中已经精简掉了。

1959年东风文艺出版剧本封面

以上三次改编,是该剧有记录可查变动较大的三次剧本变革。其实像这样一个流传近百年的经典剧目,在不断地演出过程中,本身自觉不自觉地在修改精进,这样的改动是符合戏曲规律的,是精品艺术产生过程中的必然。

以前演一场戏动辄四五个小时,现在演三个小时仍显长,这就再次面临着剧本改编问题。易俗社创作编演的都是文人作品,结构严谨,剧词文雅,非一般人所能动。在五十年代有谢迈千、冯杰三等剧作大家执笔,八十年代初尚有鱼闻诗这样的内行,目前剧作界鱼龙混杂,正真懂戏者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像《三滴血》、《双锦衣》、《游龟山》这样的经典剧目,已几经修改,近乎完美,舍掉哪一场哪一句都觉不忍。为节省时间,导演只能在上下场想办法,2015年复排的《双锦衣》就无上下场,用灯光来处理换幕间隔。央视播出的《三滴血》录像,同样如此。灯光一亮,人物很突兀的就坐在场上,换场时灯光一黑,锣鼓全息,舞台气氛瞬间被打断。须知前辈艺人对于上下场都有独特的创造,讲究带戏上场,人物下场则戏情不断,目前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不符合戏曲规律的。

传统剧目再现舞台,亟待解决的是剧本修改问题,在这方面《三滴血》已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引起广大编剧的重视并付诸行动,使古老的节目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

刘毓中、孟遏云演出《三滴血-路遇》剧照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星座国际影视文化传媒(十二星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星座王者(星座王者是哪个)

星座公主图片(12十二星座公主图片)

世界有几个星座(世界到底有多少个星座)

十二星座王者荣耀(十二星座王者荣耀皮肤)

关键词:郭如彬星座